近來,河南衛(wèi)視從春晚上的《唐宮夜宴》,到端午節(jié)的水下中國舞《祈》,再到七夕晚會上的舞蹈節(jié)目《龍門金剛》,科技構建場景、藝術凸顯文化,每一次晚會都因為別出心裁的創(chuàng)意和藝術表演而出圈。近期,北京、蘇州、上海、青島等地都有上線的熱門主題展,將大眾的期待值拉到了滿分,因為這其中不僅有咖位滿級、類型豐富的藝術展覽,更嘗試大屏電視“以動釋靜”的跨界聯(lián)動,給觀看者帶來更立體的體驗。
當以大屏/激光/智能顯示為載體的科技與以藝術展為依托的美學邂逅,會碰撞出什么樣的火花?這種新媒體藝術與傳統(tǒng)藝術有怎樣的區(qū)別?又是否會契合法國著名作家福樓拜所說的:“科學與藝術,在山腳下分手,在山頂上會合”?
一、成長中的新媒體藝術展
藝術往往和美學掛鉤,而美學美育也被認為是一種重要的素質能力,我國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說過:“美育者,應用美學之理論于教育,以陶養(yǎng)感情為目的者也”?;诿缹W的重要性,藝術展也應運而生。
盡管傳統(tǒng)藝術展有很高的觀賞價值,但縱覽下來會發(fā)現(xiàn)其有一定局限性。傳統(tǒng)藝術展往往以靜態(tài)形式,輔以語音講解等方式展現(xiàn)在大眾面前,雖然安靜的環(huán)境更容易帶入到藝術的世界當中,但是瀏覽下來依舊讓人覺得獲得感、滿足感、參與感頗少。
這是由于傳統(tǒng)藝術展存在著記憶點模糊、參與感較差、形式單一的不足之處。對此,業(yè)內一位策展人表示,今天展覽的無效性已經成為行業(yè)內一個普遍現(xiàn)象。國內外新媒體藝術評獎中屢有斬獲的吳秋龑也認為,以前的藝術觀賞都是靜止、被動的。
但隨著科技的不斷發(fā)展,新媒體也為傳統(tǒng)藝術展帶來了諸多變化。通常說來,新媒體藝術被定義為一種涵蓋使用新媒體技術創(chuàng)作藝術品的藝術流派,包括數字藝術、計算機圖形學、計算機動畫、虛擬藝術、互聯(lián)網藝術、互動藝術、視頻游戲、計算機機器人技術、3D打印和生物技術等。
新媒體藝術這個說法是20世紀90年代提出的,隨著電視、電影、互聯(lián)網等新的媒介技術進入人們的生活,藝術家們開始探索用新的媒體表達來感知經驗、創(chuàng)造思維。吳秋龑也表示,新媒體讓藝術變成了可以關注、分享的內容,它應該成為無縫對接藝術與公共生活的突破口。而被譽為“科技藝術界的奧斯卡”的林茨電子藝術節(jié)在40周年慶典時,第一次被引進中國,這也算是“新媒體藝術”在中國快速興起的標志性事件之一。
此后,新媒體藝術展就掀起了風潮,以故宮為例,《我的家在紫禁城》由于引入了多媒體影像,讓皇宮“動起來”,眾多觀賞者站在康熙皇帝出生地景仁宮門外候場。《畫游千里江山—故宮沉浸藝術展》作為2021中國國際智能產業(yè)博覽會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文化長廊”“畫境萬千”等8大展區(qū),感官體驗、藝術裝置、空間造景等16個創(chuàng)意展項,1000余平米投影面積,以數字技術營造出東方意境美學的感官盛宴。
近期上線的幾大全球頂級主題展也將新媒體藝術再次推向高潮,宮崎駿與吉卜力的世界動畫藝術展攜《風之谷》《天空之城》《魔法公主》等吉卜力工作室重磅作品亮相;由法國著名建筑師、風景園林設計旗手、景觀設計師共同參與打造的西海美術館驚艷開放并匯聚國內外14位中堅藝術家作品推出首展“超越”;在上海寶龍美術館8號廳的歐陽娜娜首個美術館級音樂跨界藝術展覽《211042 藏》同樣是精彩絕倫。
值得一提的是,由國際知名藝術團隊teamLab全力打造的未來游樂園將在蘇州中心9號門外草坪廣場開展,這場被多家權威機構稱為“全球必看展”的沉浸感互動,給觀看者帶來全新感受與感悟。
之所以會被外界如此看好,也是因為teamLab的作品完美符合情景的策劃者、項目化、可參與這些標準。在談及數字藝術展的初衷時,teamLab的創(chuàng)始人豬子壽之說道:“我想通過把數字技術介入藝術,向人們展示人與藝術的關系可以是積極的,人與世界、人與人的關系也可以是積極的。”
縱覽新媒體藝術展的成長脈絡,足以看出其生長速度之快,而藝術往往與科技相伴而生,互相影響。新媒體藝術的背后與大屏顯示技術的發(fā)展不無關系,是將藝術融于數字媒介中,藝術載體的演變堪稱一部科技發(fā)展外史。
二、“科技之力”升華“藝術之美”
新媒體藝術展無疑是顯示技術賦能藝術創(chuàng)新的有力代表,依托技術迭代,藝術有了更多可能。
以激光顯示為例,其技術特性決定了它能在不斷發(fā)展中突破場景的限制。
目前全國激光顯示的終端廠商已經有了上百余家,包括海信、長虹、光峰科技等一批民族企業(yè),它們圍繞激光顯示技術開拓各種顯示市場,激光顯示產品已經全面覆蓋到激光電視、激光商用會議、激光教育、激光工程投影、激光數字放映及以及激光微投等多個細分品類。具體看來,激光顯示屏取代了很多地標數字牌,也用于智能穿戴設備,實現(xiàn)生活、生產、學習、工作的“一屏觸動”。
屏端顯示技術用“以動釋靜”的跨界聯(lián)動闡釋了藝術的靜態(tài)美。對于這樣的跨界參與,有40余年學術經驗的法國哲學家拉圖爾曾提出“行動者網絡”理論,即跨界參與藝術策展。在采訪中對其意義闡述道:“藝術與科學沒有很大的差別,它們的工具與技巧是一樣的。我們需要科學的工具,也需要藝術的工具,藝術與科學的合作是不可或缺的?!?/p>
在本次重量級的藝術展上,作為顯示行業(yè)頭部企業(yè)海信依托技術,攜8K液晶電視、激光電視、觸控智慧屏等電視產品與展覽深度融合。例如,宮崎駿與吉卜力的世界動畫藝術展特別設置吉卜力放映廳,放映廳內設備由海信激光電視特別支持,180寸激光影院占據整面墻壁大半,畫質清晰、色彩絢麗,巨幕前吸引眾多觀看者紛紛駐足。
在歐陽娜娜跨界藝術展,海信電視參與打造的沉浸式音樂體驗空間里,360°環(huán)繞音響搭配MV動畫,帶來不一樣的全感官體驗。
海信發(fā)揮超高清畫質、沉浸式體驗、觸控互動的特點,與藝術展攜手打造與眾不同的跨界美學。實際上,索尼也曾用顯示技術助力藝術展覽,在2016年,被稱為“香港設計教父”的陳幼堅,其表達創(chuàng)作的畫布借助了索尼4K HDR電視X9300D,讓電視可以完美地同整個展覽空間融于一體。
從早期4K電視到現(xiàn)在的8K電視,大屏與藝術的碰撞之旅逐步升級。
越來越多的新型顯示技術正在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以顯示技術立身的海信、三星、索尼等企業(yè)也用動態(tài)顯示技術賦予靜態(tài)藝術作品新的生命力,讓藝術展更多元、更立體,令人耳目一新,正所謂以“科技之力”升華“藝術之美”。從科技助力藝術中似乎也暗藏著一個信號,數字化或將開啟“客廳藝術”新時代。
三、數字化或將開啟“客廳藝術”新時代?
數字化時代下,科技正在改變身邊的一切,除了改變有形的東西之外,也在改變無形的東西,比如發(fā)現(xiàn)美、欣賞美的精神愉悅。由數字化開啟的新時代,不會是一時的潮流現(xiàn)象,而是時代的新趨勢。在2021年最新發(fā)布的“十四五”規(guī)劃中,“加快數字化發(fā)展 建設數字中國”首次單獨成篇,“數字化”一詞高頻出現(xiàn)了25次,其重要性與緊迫性不言而喻。
有意思的是,看似高大上的“數字化”正在延伸并影響著很多家庭的生活方式,其中客廳C位中的電視,便是最為典型的數字化代表,而大屏的趨勢,使數字化與藝術化的深度融合變?yōu)榭赡堋?/p>
進入2021年,大屏化的趨勢在顯性放大。奧維云網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彩電行業(yè)平均消費尺寸達到了54.2英寸,同比激增3.1英寸,創(chuàng)歷史新高。
近期,華為、小米、百度三大巨頭的新品發(fā)布會,不約而同地布局75英寸以上大屏彩電市場,讓這一趨勢更加彰顯出來。對于大屏的前景,海信激光顯示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偉在接受鈦媒體采訪時說:“在我們的適應了更大尺寸顯示后,再用小尺寸的產品就會產生體驗落差,所以大屏、超大屏的用戶需求會被不斷挖掘?!?/p>
隨著大屏激光電視的開發(fā)利用,“藝術展”被更好地帶入到消費者的客廳。例如,超大尺寸的壁掛式海信激光電視,內置“藝術畫廊”模式,只要語音指揮,即可快捷進入。比起只具有裝飾功能的藝術畫,海信激光電視更具美和實用,把藝術落到日常,為客廳增添藝術美感。
海信激光電視用其功能與美學設計取得了家用客廳市場的“主場權”,但是海信似乎并不打算止步于此,海信相關負責人表示,隨著與5G、AI技術的深度結合,下一步海信將從激光顯示應用場景的“寬度和深度”這兩個維度上去做積極“擴胸運動”。
未來將會在家庭智能顯示、汽車電子顯示、VR顯示、影院顯示、大屏互動、工業(yè)物聯(lián)等方面繼續(xù)深耕。這似乎也預示著未來海信將實現(xiàn)“空間皆顯示”的場景顛覆。
傳統(tǒng)藝術展在顯示技術的帶動下,進階成為沉浸感更強、互動性更高的新媒體藝術展;而顯示技術也在數字化潮流的推動下,也開辟了“客廳藝術展”的新場景。在彼此交織的影響下,顯示技術與藝術展碰撞出“科技美學”的新火花,相信這次“以動釋靜”的跨界聯(lián)動會為藝術與科技雙方帶來煥發(fā)生命力的新密碼,也相信未來將有更多的“科技藝術盛宴”。
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第三方自媒體作者發(fā)布的觀察或評論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圖片版權歸作者所有,且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極客網無關。文章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投訴郵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xiàn)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