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國內的出海廣告主來說,日本一度被認為極度封閉、本地化困難的國家之一。不過即便是高CAC、本地化困難,國內廣告主仍不會放棄這個全球第三大移動游戲、高ROI排名地區(qū)。那么,對于日本這個神秘且復雜的市場,國內廣告主該如何快速打入,且在本地擁有良好的傳播呢?本文將通過日本網紅營銷推廣角度,探討日本網紅營銷現(xiàn)狀及未來發(fā)展趨勢,領略日本地區(qū)深層次文化和市場信息。
日本網紅營銷發(fā)展背景及營銷現(xiàn)狀
數(shù)據顯示,在日本1.2億人多人口中,互聯(lián)網的活躍用戶占比86%排名全球第六,僅在中國、印度、美國、巴西及印度尼西亞之后。其中,20-49歲階段日本用戶的互聯(lián)網使用率接近100%。而隨著智能手機和社交媒體的普及,2018年日本網絡廣告費同比增長16.5%,僅次于電視廣告費用。數(shù)據統(tǒng)計,2019年日本網絡廣告費有望首次超過電視廣告費。當然,日本的社交媒體發(fā)展也相對較完善,其中Line、Twitter、Youtube、Instagram、Facebook等社交媒體被廣泛使用。
Line是日本地區(qū)當下最受歡迎的社交媒體軟件,日本用戶使用7000多萬,使用率約占日本總人口70%。當然,Facebook和Instagram也是日本用戶經常使用的社交媒體,其中日本Facebook用戶數(shù)量預計在2019年將超過3000萬,而Instagram也通過傳統(tǒng)美學和文化習俗傳播在日本用戶中備受歡迎。
Twitter是日本年輕人比較喜歡的社交媒體,也是出海廣告主推廣日本的必選網紅營銷渠道之一,Twitter日本用戶量超過4500萬。而Twitter在日本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歸功于其網絡中的移動友好性和匿名性,這兩個因素對日本社交網絡用戶來說非常重要。
YouTube,日本地區(qū)受歡迎的網紅營銷平臺,也是日本用戶最常用的視頻類APP,月活突破4600萬,秒殺Twicas、Vine、mixchannel等日本其他視頻APP。據Nielsen在2017年的調查數(shù)據顯示,在日本18-34歲的用戶中,YouTube的月UV超過了LINE、Facebook和Twitter位居第一。
日本地區(qū)的社交媒體的高度發(fā)展,也帶動了本地的網紅經濟的發(fā)展。目前,日本網紅營銷發(fā)展相對規(guī)模化和專業(yè)化,而很多網紅資源早已與事務所(網紅經紀公司)簽約。尤其是一些頭部類網紅,均與日本最大的事務所UUUM簽訂合作。
日本網紅營銷趨勢
那么,在運作規(guī)律、相對封閉的日本網紅營銷市場中,日本網紅營銷趨勢又將會怎樣發(fā)展呢?出海廣告主又該針對日本哪些網紅營銷方式進行推廣呢?
#日本網紅營銷價值被印證 價格不斷攀升#
盡管日本網紅單價較高,但用戶粘性以及用戶付費率則更高,因此品牌廣告主仍會選擇與日本網紅進行合作宣傳產品,而網紅營銷恰巧能夠幫助廣告主帶來的高付費精準用戶。舉個例子,同樣的投入成本,通過其他廣告渠道獲客30位,但付費率僅為1-2%;而同樣通過網紅營銷獲客30位,付費率則能夠達在5%-8%。因此,相對于普通的買量來說,網紅營銷更能幫助廣告上解決日本市場推廣痛點,更利于廣告主產品在日本市場長期發(fā)展。而由于近兩年日本網紅營銷效果被逐漸印證,日本網紅營銷價格呈現(xiàn)明顯的上升趨勢。
#Twitter、YouTube成網紅營銷重要渠道#
在日本,Twitter非常受年輕用戶歡迎,他們千禧一代用戶偏多,且很容易接收新鮮事物,因此Twitter是一個能夠快速推廣產品,加速日本本地化網紅營銷渠道。YouTube亦是如此,十分受日本年輕用戶的歡迎。除此之外,YouTube網紅的粉絲忠實度和粉絲年輕極高,是能夠幫助產品獲得轉化的網紅營銷渠道。
關于日本網紅營銷TIPS:
? 日本網紅模式發(fā)展已經非常成熟,網紅事務所(經紀公司)發(fā)展迅速,如日本最大的事務所UUUM;
? 日本網紅非常守信譽,一般簽約事務所后,不會私下接其他網紅工作;
? 日本網紅版權意識較強,合作需要甲方提供相關的版權證明、推廣專利資料等等。
? 日本網紅相對來說比較嚴謹;
? 日本網紅娛樂、游戲類相對較多;
? 日本網紅合作比較省心,溝通坦誠、修改視頻內容、合同要求完成度高,如果雙方首次合作良好,那么后期可長期進行合作;
? 與日本網紅合作需要提前2個月聯(lián)系,他們需要排期,因為很多游戲或者商品都會有集中上線周期,如果與其他產品有沖突,日本網紅一般會拒絕合作;
? 據報道統(tǒng)計,日本玩家的平均年消費位于世界之首。
寫在最后
總而言之,如何使用這些日本網紅營銷社交媒體平臺,具體取決于出海廣告主的業(yè)務目標和目標受眾,愿國內廣告主均能夠撥云見日,早日拿下這塊肥碩卻神秘的市場。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xiàn)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