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舉行的第四屆音樂產業(yè)大會上,大會把“最好的時代”作為了討論主題;而同樣也是在2016年的最后一周,知名音樂公司“十三月文化”的創(chuàng)始人盧中強在接受采訪時也表示,“在一個好的時代,你就可以做得更多”。
從免費到付費,最嚴版權令下的大變局
在2016年,中國音樂產業(yè)真的再次進入一個“最好的時代“了么,我想這個答案應該是肯定的,這或許自20年前流行音樂和校園民謠蓬勃發(fā)展之后,中國音樂產業(yè)的又一次春天,盡管這一次主角并不是創(chuàng)作,而是資本和技術。
回顧2016年的中國音樂行業(yè),或者說數字音樂產業(yè),變革是最重要的關鍵字,關于這場變革或許我們還需要從2015年的“一紙通知”開始。
2015年7月,國家版權局下發(fā)《關于責令網絡音樂服務商停止未經授權傳播音樂作品的通知》,對于這份通知的具體內容恐怕普通用戶知之甚少,但用戶們最直觀的感受便是,進入2016年之后很多歌曲需要付費收聽了,不少歌曲成為了某個平臺獨有內容。
正是這份文件為此后2016年的音樂行業(yè)發(fā)展奠定了基調——變革,無論是從商業(yè)模式,還是從行業(yè)格局上。
在此之前,避風港原則幾乎成了所有音樂播放工具上傳無版權內容的免死金牌,互聯網的“免費”帶來的則是華語音樂市場的萎靡。當然這并不單單是中國的問題,這個麻煩也曾讓索尼等不少國際音樂產業(yè)巨頭吃盡苦頭。但隨著版權保護意識的漸濃,以及各國法律的相繼出臺,數字音樂也從洪水猛獸轉變?yōu)榱舜龠M音樂行業(yè)發(fā)展的新動力。
根據國際唱片業(yè)協會IFPI發(fā)布的《2016全球音樂市場報告》,在2015年全球音樂產業(yè)中,數字音樂收入占總音樂產業(yè)總收入的45%,首次超越了實體音樂的39%。IFPI總裁Frances Moore更是表示,“經歷近20年的連續(xù)衰退后,2015年實現了錄制音樂的逆轉……這些跡象都表明音樂行業(yè)正在逐步適應數碼時代并日趨成熟?!倍@樣的變化也正在中國出現。
2016年,據易觀的數據報告,移動音樂平臺市場規(guī)模將達86.8億人民幣,繼續(xù)保持了50%以上的增速,付費收聽和下載成為其高速增長的重要推動因素。
市場高速增長的背后則是競爭格局的日漸清晰,2016年7月,騰訊宣布以27億美元估值控股酷狗和酷我音樂的母公司CMC;而此前已經收購了天天動聽和蝦米音樂的阿里早在2015年就組建了阿里音樂,并在2016年歸入大文娛組直接向俞永福匯報;加之坐擁2億用戶的網易云音樂,以及引入網易云音樂前高級總監(jiān)王磊的百度音樂,2016年移動音樂市場儼然已經完成了洗牌。
新生的2017年,抉擇之后的差異化定位
如果說2016年對于移動音樂市場而言是變革,那變革后的市場很可能在2017年迎來新生,我們不妨先看看各家的準備和可能的動作:
騰訊:強版權戰(zhàn)略下博取上市
在完成了對CMC(中國音樂集團)的戰(zhàn)略控股,并將QQ音樂并入CMC旗下后,在2016年年底,騰訊獨立成立QQ音樂業(yè)務線,并任命騰訊集團財務總監(jiān)胡敏為CFO,這些都被視作騰訊推動CMC上市的重要信號。但想博得一個更好的估值上市,顯然騰訊還有很多事情要做。
我們不妨先看看騰訊在音樂方面有哪些牌,根據QuestMobile的數據,CMC旗下三大音樂產品:酷狗音樂、QQ音樂、酷我音樂目前已經占據了音樂類產品的前三名,除此之外,騰訊還擁有一款近5000萬月活的K歌產品——天天K歌。
在版權和付費音樂產品方面,騰訊及CMC的表現則更強勢,僅QQ音樂付費用戶規(guī)模超過1000萬,累計數字音樂專輯銷量2000萬張;這些數字的基礎則是騰訊擁有索尼、華納等幾大唱片公司獨家版權代理協議。
盡管如此,騰訊需要面臨的是在整個產業(yè)鏈環(huán)節(jié)上薄弱,擅長做toC類產品的騰訊雖然擁有巨大的用戶,并搞定了版權方,但它離觸及音樂產業(yè)價值最高的音樂制作和發(fā)行領域還有很遠,這也將直接限制CMC在資本市場的估值。為此,騰訊則將不得不去做自己并不擅長的事情。畢竟,資本看好的是長期成長,而非已經是顛覆的現在。
阿里:換帥背后野心還剩幾許
2016年于阿里音樂絕對稱得上是變革之年,在2015年的阿里星球計劃后,2016年我們看到的是昔日音樂才子高曉松的背影。
對于經歷過華語音樂黃金時期的高曉松和宋柯而言,他們理解哪里才是音樂市場最厚的蛋糕,因此阿里星球從一開始就希望打造一個聚集藝人、粉絲、商家的平臺,通過阿里擅長的電商變現將音樂人拉到阿里的平臺上,并逐漸形成內容創(chuàng)作生態(tài)。
但事情并沒有那么順利,最終的結果是高曉松離任,阿里星球停止音樂服務,重新走回了蝦米模式的賣音樂IP路線。但相較之下,在用戶量上沒有明顯優(yōu)勢,而在版權上只擁有滾石、相信、華研等幾家華語唱片公司版權的阿里,走賣音樂IP路線似乎也很難是一條坦途。
如果說騰訊音樂的新生是為了謀求上市,那么阿里音樂的新生或許將是自我救贖,是堅持走音樂創(chuàng)作+變現的生態(tài)之路,還是像騰訊一樣走賣音樂IP的路線,阿里音樂將在2017年面臨一個選擇。
網易:情懷的故事能走多遠
相比于財大氣粗的騰訊和阿里,網易走了完全不一樣的道路,從產品出發(fā),培養(yǎng)了良好的音樂社區(qū)氛圍,并且實現了與騰訊的版權合作,最終在騰訊和阿里的夾縫中反而走出了一條用戶口碑極佳的“第三條道路”。
用網易云音樂的用戶多少都認為自己有點情懷,這樣的情懷也為網易云音樂帶來了近2億的下載用戶。但情懷可以支撐這個產品走多遠,我們很難說,畢竟對于一個有著自己獨特氛圍的社區(qū)而言,隨著社區(qū)規(guī)模的擴大,排他性會顯得越來越明顯。
但作為一個小而美的產品,網易云音樂無疑是成功的,但這種成功背后依然需要“新生”,因為一手締造這個產品的王磊選擇了追求更大的舞臺——加盟百度音樂,這也使得網易云音樂需要在2017年在新的舵手指引下繼續(xù)向前走,但這次新生能走多遠,或許誰也說不好。
百度:差異化競爭謀超車
盡管騰訊和阿里看上去已經把持住了移動端的音樂流量入口,但網易云音樂的成功依然證明了依靠內容和用戶體驗可以通過差異化競爭殺出重圍。而王磊則在這次“小成功”之后選擇了加入百度音樂,想必是意圖在一個更大的平臺上謀求一次真正的彎道超車。
在PC時代,百度幾乎是在線音樂的霸主,因為在搜索引擎作為主要流量入口的時代里,音樂搜索是百度重要的流量來源之一。但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各類App紛紛崛起,加之后續(xù)最嚴版權令的出臺,直接導致的就是曾經風光無限的百度音樂在2016年選擇了謀變。
先是加入了國內規(guī)模最大的流行音樂公司太合音樂集團,然后是請來了一手創(chuàng)造了網易云音樂的王磊,可以說,百度音樂在2016年全面轉型。
而從2016年末開始,百度音樂在內容和用戶上也開始動作頻頻:2016年12月,時隔多年竇唯發(fā)布了新專輯《間聽監(jiān)》,其數字專輯由百度音樂和百度音樂人獨家首發(fā);元旦當天,知名主持人林海帶著他的經典私人電臺音樂節(jié)目《在云端》入駐百度音樂,這檔節(jié)目半年前因與原平臺合約到期而一度停播;接下來,百度音樂又拉著很多明星搞了一場線上品牌活動,參與其中的不乏來自太合的“當紅段子手”薛之謙、馬天宇、許嵩等頗受年輕人喜歡的大咖明星,得到更多年輕用戶的關注是自然的結果,想必背靠太合的百度音樂之后還有更多這樣的牌可以一張張打出。
站在內容制作發(fā)行端(太合)和流量端(百度)中間的百度音樂,顯然也希望能夠走一條差異化競爭之路,方式則是將內容創(chuàng)作、發(fā)行與流量直接打通。在此之前,即便是一心希望構建音樂內容創(chuàng)作生態(tài)的阿里,也未曾真正擁有一家唱片公司,而新的百度音樂誕生之初就是互聯網公司和內容制作發(fā)行公司的合體,這樣的差異化優(yōu)勢顯然給了王磊和他的百度音樂信心。
流量版權門檻之下,未來會有英雄嗎?
對于創(chuàng)業(yè)公司而言,我想2017年的音樂市場不再會有更多新的機會,版權成為了這個行業(yè)最大的門檻,而流量紅利的結束更是讓新產品在獲客上變得愈發(fā)困難。但或許我們依然會看到以音樂作為重要組成元素的創(chuàng)新產品,就如同2016年大火的musical.ly和小咖秀一樣,前者如今已經成為被索尼、華納等唱片公司熱捧的唱片宣發(fā)平臺。
而圍繞音樂創(chuàng)作和發(fā)行周邊也會出現更多的機會,盡管這其中很難孕育一家10億美元量級的公司,但隨著民謠在年輕人當中的流行,越來越多的獨立音樂創(chuàng)作人需要一個土壤成長,這里顯然是巨頭們還不曾涉足的,這樣的機會更多的會屬于那些音樂行業(yè)摸爬滾打多年的老炮們。
在平臺級市場的競爭中,2017年我們將看到目前市值最高的四家中國互聯網公司(百度、阿里、騰訊、網易)在這個市場中狹路相逢,但他們同樣也面臨著各自的問題和機遇,在結束了2016年的大變革之后,這個市場的直接競爭顯然才剛剛開始,四家公司也都將面臨一場鳳凰涅槃般的“新生”。
對于領先者而言,抓住流量和版權不松手,努力擴展生態(tài)將是關鍵。而對于虎視眈眈的超越者們來說,差異化競爭是它們目前最好的武器,不過這句話同樣也適用于所有的行業(yè),最終能夠抓住機會的那個人卻很少有,也正因為如此,成功超車的選手也總被看做英雄一般的存在。
2017年,這個英雄會到來么?
- 世間將再無松下電視:松下官宣解散家電子公司并徹底放棄電視機業(yè)務
- 雅迪集團與南都電源簽署協議:攜手共繪固態(tài)電池未來藍圖
- 美媒聚焦比亞迪“副業(yè)”:電子代工助力蘋果,下個大計劃瞄準AI機器人
- 微信零錢通新政策:銀行卡轉入資金提現免手續(xù)費引熱議
- 消息稱塔塔集團將收購和碩印度iPhone代工廠60%股份 并接管日常運營
- 蘋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領先技術與深度整合是關鍵
- 英偉達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臨過熱挑戰(zhàn),交付延期引發(fā)市場關注
- 馬斯克能否成為 AI 部部長?硅谷與白宮的聯系日益緊密
- 余承東:Mate70將在26號發(fā)布,意外泄露引發(fā)關注
- 無人機“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臺低空重力測量系統引關注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