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字出現的第一天開始,人類對閱讀的需求就沒有停過,閱讀背后的資訊和知識獲取的深層次需求在文字出現之前就已存在?,F在基于閱讀的資訊獲取,即新聞應用在移動互聯網上仍舊表現出強大的生命力,成為最主流的應用類型之一,與視頻、社交、搜索、購物、地圖等應用并列。不過,主打碎片化場景的移動新聞應用已經很難滿足用戶當下需求,必須進行內容生產模式、內容組織形式、應用交互方式諸多維度的創(chuàng)新,才能抓住用戶需求,從大量同質化新聞應用中脫穎而出。
碎片化在移動互聯網成為過去式
說到移動互聯網,人們很容易想到三個字:碎片化。用戶使用場景碎片化、Android應用生態(tài)碎片化、移動資訊內容的碎片化……微博、今日頭條、微信朋友圈、新聞客戶端諸多資訊主流應用的內容就迎合了碎片化的場景,大都是重視熱度不重視深度、重視全面求量不重視精挑細選保質的輕量級資訊,隨之而來的是信息過載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人們又想出興趣引擎、訂閱模式諸多方案。
先來看看碎片化場景究竟意味著什么。它有兩層意思:一是人們在諸多零散的場景無法集中精力做某件事情,比如工作開小差幾分鐘,等地鐵到來時,等待約會對象時,都是很散的時間;二是人們本來集中的時間被科技生活所支配,搞得七零八落,集中的時間也碎片化了。過去人們更多是在碎片化的時間里使用移動設備,于是移動應用就主要考慮用戶的碎片化場景。
一個正在上演的趨勢是,移動互聯網正在進入“沉浸式”時代。智能手機已經不再滿足于搶食用戶的碎片時間了,而是恨不得讓用戶7*24小時地使用自己,就連睡覺這樣的特別時刻都有可穿戴設備比如智能手表隨身相伴。智能手機已經成為用戶任何計算需求的第一設備,其所加載的應用也在“沉浸式”。比如與高速網絡一起發(fā)展的移動視頻,就很好地滿足了用戶沉浸式信息消費的需求;移動購物,體驗做到不遜色PC多少,不少購物達人用手機可以逛幾個小時淘寶。
手機、應用都在搶奪用戶的“集中時間”,給用戶沉浸式的體驗。
沉浸式閱讀時代,新聞客戶端生變
如果說過去移動互聯網閱讀是一份報紙,未來它會更像一本滿足用戶深度閱讀需求的雜志。雜志發(fā)行頻率更低不過每期內容更多,并且都是深度、精華的內容。你可以在地鐵上、在早餐時,利用閑散時間看完一份報紙,不過要閱讀最新的《國家地理》恐怕你得專門騰出一段稍微集中的時間。
之所以移動閱讀會越來越像雜志,正是前面所敘述的一個趨勢所影響:碎片化已不再是移動互聯網的核心標簽,人們的閱讀需求并未變化,即需要碎片化的資訊獲得,也需要深度資訊內容??碖indle電子書、知乎專欄等垂直應用的內容雖然是深度內容消費,不過卻并不是資訊,接下來移動資訊應用會愈發(fā)雜志化。
新浪新聞客戶端最近上線了一個產品,“精讀”,就在朝著這個方向改變。精讀的理念很簡單:1、專門為頂部熱點話題制作精華內容,比如汪國真、俄羅斯閱兵這樣的專題內容;2、編輯精挑細選減少用戶到處尋找交叉關聯內容的成本;3、多種形式的內容整合在產品上體現,文字報道、視頻、圖片集、網址列表、關聯頁面、微博內容等在手機上以卡片的方式呈現。
精讀沿襲了新浪在門戶時代的“專題”的做法,針對熱點事件做豐富的深度、精選內容,讓用戶一站式了解關于事件的一切來龍去脈和擴展信息。人們的閱讀需求從未改變,從紙媒到PC再到移動互聯網,深度、熱度、精度、全面、準確這些特性兼具才可滿足用戶需求。新浪新聞客戶單正在試著改變內容組織方式、產品交互形式,進而給用戶提供一種“沉浸式”移動資訊閱讀體驗,就像雜志做到的一樣。
新聞客戶端雜志化的下一步?
在包括雜志在內的紙媒挑戰(zhàn)空前的當下,新聞客戶端回歸深度內容、精挑細選,越來越像雜志顯然是不夠的,它在借鑒雜志深度、精選優(yōu)勢上,還需要更多移動互聯網特色功能滿足用戶需求,同時在商業(yè)化上在平面廣告基礎上需要有更多突破。
1、社會化互動能力
傳統(tǒng)雜志出內容再好,編輯與讀者之間基本是斷裂的,就算有讀者信箱也不是真正的雙向互動,讀者和讀者之間基本只能透過《知音》《讀者》的筆友交友信息做互動。移動互聯網讓人與人之間無縫連接,互動更及時更容易。在新浪新聞客戶端“精讀”,用戶可以在一個專題下看到藍V的微博評論、也可以評論并且轉發(fā)微博、或者僅僅是對其他評論點贊,打通社交關系可以顯著加強互動。實際上這些評論本身也是寶貴的二次創(chuàng)作內容,對于讀者而言是另一種形式的內容。
2、編輯正在收復失地
過去幾年中國新聞客戶端發(fā)生了一個重大的基礎模式變化,即UGC和PGC模式興起,今日頭條為代表的客戶端成為平臺,第三方內容生產者入駐,搜狐新聞客戶端同樣重點做UGC結合PGC的內容模式,自媒體風潮更是讓大量的自由個體可以生產,連渠道都通過微信、百家這樣的平臺自己包了。似乎已經沒有編輯什么事兒了。如果新聞資訊雜志化意味著編輯會再次變得重要起來,因為這本質是一種EGC(編輯創(chuàng)造內容),不論是原創(chuàng)還是精挑細選,都是由編輯來完成。
3、形成新的商業(yè)模式
傳統(tǒng)雜志中,高大上的大幅平面廣告是主要營收來源。新聞客戶端目前主要是呈現在新聞流中、應用啟動頁面、新聞圖片集中的展示廣告。隨著新聞客戶端雜志化開始,更多商業(yè)化能力正在出現。還是以新浪精讀為例,視頻內容片頭片尾片中以及植入都可以商業(yè)化,網址列表、圖片集、微博同樣可穿插一些廣告內容。說白了,就是一個新聞做了“精讀”,廣告位更多、廣告形式更豐富。這對于廣告主而言是值得重視的新型廣告模式,對于新聞客戶端而言則是新的收入增長點。不過這依然局限于廣告,未來移動新聞客戶端在電商、聯合營銷上有更多突破。
對于現在的移動互聯網,碎片化已經是一個過氣且失效的詞匯。用戶需要的是更有價值的內容,新聞客戶端迎合這樣的趨勢必須更加“雜志化”即嘗試深度內容、編輯精挑細選給用戶提供沉浸式的閱讀體驗,同時在產品上提供互動、一鍵閱讀諸多移動互聯網特色功能。編輯的價值又將重要起來,因為任何一本好雜志的靈魂人物都是編輯團隊,而移動新聞客戶端,正在雜志化。
微博@互聯網阿超 微信 羅超(luochaotmt)
- 世間將再無松下電視:松下官宣解散家電子公司并徹底放棄電視機業(yè)務
- 雅迪集團與南都電源簽署協(xié)議:攜手共繪固態(tài)電池未來藍圖
- 美媒聚焦比亞迪“副業(yè)”:電子代工助力蘋果,下個大計劃瞄準AI機器人
- 微信零錢通新政策:銀行卡轉入資金提現免手續(xù)費引熱議
- 消息稱塔塔集團將收購和碩印度iPhone代工廠60%股份 并接管日常運營
- 蘋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領先技術與深度整合是關鍵
- 英偉達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臨過熱挑戰(zhàn),交付延期引發(fā)市場關注
- 馬斯克能否成為 AI 部部長?硅谷與白宮的聯系日益緊密
- 余承東:Mate70將在26號發(fā)布,意外泄露引發(fā)關注
- 無人機“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臺低空重力測量系統(tǒng)引關注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