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體公眾號:laohushuokeji或老胡說科技)
上周末京東年會,除了納稅,強東哥對外說的另一件事是:“銷售收入過一萬億的時候,我們的京東白條和京保貝兩個產品,全年的放貸總額一定會超過一萬億人民幣。”
乍一聽還真激動了一下,感覺要直接超越四大行了,到2013年底工商銀行給中小企的貸款才超過1萬億。
相比京東,工行你們這些年都在忙什么~~~~好意思說自己是宇宙第一大行么?
不過之后,筆者要問個殘酷的問題:“錢,從哪兒來?”
數(shù)據(jù)顯示,京東旗下小貸公司注冊資本金3億元,按照杠桿率50%計算,小貸公司可用于放貸的資金總共為4.5億元。公開資料未顯示,之后小貸公司是否有增資,但即便是有,也不會太大數(shù)量級的變化。
而在供應鏈金融一塊,京東自己的產品上來后,已基本停掉和銀行的合作。
但即便是真到了強東哥向我們描繪的“銷售收入過一萬億”(說真的,到了那個時候,京東的利潤有多少還不好說呢),就想放貸10000億,——對此看客也就只能“呵呵”了。
京東金融供應鏈金融高級總監(jiān)王琳曾透露,京東的供應鏈金融“京保貝”運營了一年,運作得還不錯,到2014年三季度累計貸款規(guī)模就超過100億。
注意是“累計”,筆者工作到現(xiàn)在,加上銀行給自己的房貸,其實累計也算是個百萬富翁了。
不過,別說,京東放貸,還真有一招殺手锏,叫“乾坤大挪移” 。
京東的最新財報顯示,截止2014年9月,京東給供應商的應付款從2013年同期的100億元,超過170億人民幣,也就是說一年凈增了70億元人民幣。
而另一方面,2011年京東直營業(yè)務的應付賬款周期為35.3天,而根據(jù)京東的最新財報顯示,截止到2014年9月,京東應付賬款周期達到41.6天。
根據(jù)之前媒體報道,京東曾多次被曝出拖延多家供應商貨款的事件,而作為京東的供應商,阿芙精油更是曾被京東拖延付款長達13個月之久。
在劉強東的心目中,既然京東都到“北挑亞馬遜、南指阿里巴巴”的程度了, 4年過去了,公司也成為海外上市公司了,庫存周轉的天數(shù)越來越短,貨賣得越來越快,而“扣壓供應商貨款”這個被人詬病的老話題,非但沒有改善,付款周期還越來越長,這實在不科學啊。
一位電商人士一語道出了這背后真相:“對供應商來說,京東的議價能力越來越高,所以使得賬期的延長成為可能,而賬期的延長又為京東提供了理想的沉淀資金和存儲利息。”
目前“京保貝”累計貸款規(guī)模就超過100億,——很難說這其中沒有動用客戶的資金,但是,各家供應商還要努力啊,因為強東哥的藍圖是放貸10000億??!
聽到這,京東的供應商們你們怕了么?
再看看京東目前依靠多輪融資之后,雖然沉淀了300億元資金,但是僅僅需要付給供應商的應付賬款就高達170億元人民幣。此外,京東還進行了大量重資產的倉儲場地投資,資金鏈依然長期處于緊張狀態(tài),在這種情況下動用供應商的資金從事類金融活動,一旦出現(xiàn)供應商擠兌,結果可想而知。
京東還有針對消費者的“京東白條”業(yè)務,估計東哥想的是,大家從京東買東西都用“白條”貸款的方式,但即便按京東2014年2500億左右銷售額來計算,那樣也還差好多啊。
東哥,告訴我,怎么幫你才能接住這個“放貸10000億“的衛(wèi)星!
在這里,筆者想多奉勸強東哥一句:年關快到了,該給供應商結的貨款就結了吧,好多都是中小企業(yè),都挺不容易的,他們消費不起奶茶妹妹,但是也有等待他們拿錢回家過年的家人,他們的幸福,比您的“千秋霸業(yè)”更來得重要。
-----------------------------------------------------------------------
本文作者系老胡,轉載請務必注明作者和自媒體(自媒體公眾號:laohushuokeji或老胡說科技)。也可掃描以下二維碼關注,你的關注和分享是我最大的動力。
- 世間將再無松下電視:松下官宣解散家電子公司并徹底放棄電視機業(yè)務
- 雅迪集團與南都電源簽署協(xié)議:攜手共繪固態(tài)電池未來藍圖
- 美媒聚焦比亞迪“副業(yè)”:電子代工助力蘋果,下個大計劃瞄準AI機器人
- 微信零錢通新政策:銀行卡轉入資金提現(xiàn)免手續(xù)費引熱議
- 消息稱塔塔集團將收購和碩印度iPhone代工廠60%股份 并接管日常運營
- 蘋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領先技術與深度整合是關鍵
- 英偉達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臨過熱挑戰(zhàn),交付延期引發(fā)市場關注
- 馬斯克能否成為 AI 部部長?硅谷與白宮的聯(lián)系日益緊密
- 余承東:Mate70將在26號發(fā)布,意外泄露引發(fā)關注
- 無人機“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臺低空重力測量系統(tǒng)引關注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xiàn)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