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特斯拉正式入駐天貓,在國內開出首家第三方平臺官方旗艦店。消費者可在旗艦店購買Model S/X及Model 3車型的部分定制化配件,或進行預約試駕,暫時不能購買整車。“馬云與馬斯克終于牽手”,看到這則新聞我第一感受是特斯拉因為疫情線下賣不動了要轉戰(zhàn)線上?了解事件來龍去脈后才發(fā)現(xiàn),事情不是這么簡單。
擁抱電商,特斯拉們沒能逃過“真香定律”
這是特斯拉在天貓的第二次入駐。早在2014年10月特斯拉中國就曾入駐天貓商城,并參與了當年的天貓雙11購物狂歡節(jié),然而這一做法一周后就被總部暫停,特斯拉天貓官方旗艦店被關閉,總部的理由是:“這違背了特斯拉一貫堅持的官網(wǎng)直營銷售模式。”
2014年到2015年是國際品牌入駐天貓的第一個小高潮,截止2015年底天貓國際一共引進全球53個國家和地區(qū)的5400個海外品牌,其中超八成海外品牌首次進入中國市場。然而,在一眾國際品牌擁抱天貓時,特斯拉的天貓計劃卻因為總部的一些考慮而停止。
中國市場是一個龐大且特別的市場,這里有很多特別的游戲規(guī)則。此前敗走中國市場的“洋品牌”,不論是亞馬遜還是谷歌,無不都是因為未能“入鄉(xiāng)隨俗”,雖然一些品牌在中國的分支機構有強烈的意愿,然而卻不具備真正的決策權,最終在總部干預下錯失良機。近年來,中國市場日益開放,海外品牌發(fā)展越來越順利,它們均意識到因地制宜的重要性。
特斯拉再次入住天貓,表明其日益熟稔并接納中國市場的游戲規(guī)則,一直以來特斯拉對中國市場都十分重視,Elon Musk多次親赴中國,特斯拉在上海投資超級工廠……中國市場也給出了豐厚回報。在電商這件事情上,特斯拉不再糾結是否直營,再度入駐天貓,以觸達更廣泛的新生代人群,其還將連做8天淘寶直播,用最潮流的方式與消費者互動。
特斯拉“浪子回頭”。無獨有偶,曾擔心做電商會左右手互搏的品牌宜家家居,在前段時間入駐天貓開設了旗艦店。打死不做電商或者在電商上搖擺的“頑固派”品牌還有許多,它們近年來卻不約而同選擇入駐天貓,為何電商“頑固派”們都未能逃脫“真香定律”?
打死不做電商,“頑固派”們緣何糾結?
相對于消費電子、家電、鞋服箱包、美妝日用等電商化較早的品類來說,一些品類因為種種原因,在電商化轉型上相對遲緩。
一直重視線下服務與體驗的奢侈品行業(yè),在擁抱電商上一直是很遲緩的,神馬佳品網(wǎng)、尚品網(wǎng)、走秀網(wǎng)、尊享網(wǎng)……很多專做奢侈品的電商平臺都掛了。奢侈品品牌對電商也十分謹慎,甚至抗拒。2014年Chanel時尚總裁Bruno Pavlovsky在接受BoF創(chuàng)始人Imran Amed訪問時,曾經(jīng)對關于Chanel為什么不開展配件和成衣的在線銷售作出表示,認為“時裝是需要人們去看,去觸摸,去感受與了解的。”Chanel在業(yè)界成為堅持“死也不會做電商”的品牌。
與Chanel決絕不同,另一家輕奢品牌Coach對電商的態(tài)度顯得很曖昧,曾經(jīng)兩次入駐天貓,卻又兩次撤出天貓。2011年首次入駐天貓,然而因為跟天貓在打假合作上存在分歧,僅僅一月就不了了之;四年后,Coach二度進駐天貓,一年后再次關閉天貓旗艦店。
依賴線下體驗的家居行業(yè)同樣很保守,宜家的電商化之路更是充滿曲折。早在2008年宜家內部就已將電商業(yè)務提上議程,卻被宜家創(chuàng)始人英格瓦·坎普拉德駁回,他有兩個考量:一個是擔心做電商線上與線下會左右手互搏;另一個則是轉型線上影響宜家的周邊業(yè)務,比如宜家餐廳。一直到2015年,宜家都堅持不碰電商,且堅持不關店,成為實體零售行業(yè)“抗擊電商”的一面旗幟。
星巴克則是另一個例子,部分用戶有強烈的在線購買咖啡的需求,星巴克多年前曾在美國嘗試過外賣后來卻全面中止,因其發(fā)現(xiàn)相對于堂食而言,外賣配送不確定性可能會影響消費者的最終體驗,包括可能出現(xiàn)潑漏等問題,抑或配送時間太長導致口味變化,后來星巴克明確表示:不做外賣。
像Chanel、宜家這樣的打死都不做電商的“頑固派”,或者像Coach、星巴克這樣的對電商曖昧的“糾結派”的品牌不少,它們有的是擔心線上線下互搏,有的則是擔心電商會影響消費者體驗,因此對電商抗拒或者糾結,一直未全面擁抱線上。2020年,事情發(fā)生了變化。疫情圍城下,品牌擁抱電商更加激進,不只是特斯拉和宜家,這段時間Cartier、KENZO、PRADA、alexanderwang、喬治阿瑪尼、miu miu等品牌紛紛扎堆入駐天貓。頑固派們?yōu)楹渭w頓悟?
先吃螃蟹的嘗到甜頭,頑固派們“集體頓悟”
國際品牌在電商這件事情上有頑固派,也有激進派。
早在2009年阿迪達斯就入駐天貓前身淘寶商城,成為最早吃螃蟹的國際品牌之一,其高層對電商高度重視,CEO卡斯帕·羅斯德甚至曾對外表示:“10年前,實體店是我們最重要的收入來源,現(xiàn)在網(wǎng)店是我們在全球最重要的門店。”線上化轉型成功,讓這些國際品牌煥發(fā)出全新活力,在疫情期間也實現(xiàn)了逆勢增長,2月底,阿迪達斯天貓官方旗艦店首發(fā)新品,秒售罄,單店一天收獲10億交易額。
蘋果在2014年1月就在天貓開設了全球官方唯一旗艦店,多年來蘋果重要新品都會同步在天貓首發(fā),如今,天貓成為中國蘋果出貨量第一的官方平臺。疫情期間中國Apple Store臨時關閉,天貓Apple Store官方旗艦店保持正常運營,2月份蘋果在天貓的成交額同比增長70%,逆勢增長。
在一眾頑固派中,星巴克算醒悟較早。2018年,星巴克與餓了么合作推出“專星送”外送服務,基于后者的即時物流能力,提供30分鐘內送達服務,得到消費者青睞,如今星巴克已在中國4000多門店提供這一服務,且早已將“專星送”服務擴展到全球多個市場。2019年3季度,星巴克的“專星送”外賣已占到中國總銷售額的7%,且成為其業(yè)務的核心增長驅動。
“榜樣的力量”讓頑固派們紛紛扭轉態(tài)度。2019 年8月“打死不做電商”的Chanel開出了Chanel香水和美妝官方天貓旗艦店;9月Coach再次入駐天貓上演“二出三進”的戲碼;2018年開始自建電商平臺走了彎路的宜家,在3月10日入駐天貓,12年其擔心的“左右手互搏”并未發(fā)生,線上線下不只是可以滿足消費者不同場景下的消費需求,同時可以互相導流,宜家開業(yè)當天宜家天貓旗艦店進店人數(shù)超過155萬,吸粉33.5萬,40萬人在線觀看淘寶直播。
疫情期間,線上化轉型成功的品牌體現(xiàn)出更強優(yōu)勢,越來越多品牌涌到線上。天貓公布的數(shù)據(jù)則顯示,近2個月有12000個品牌入駐天貓,呈現(xiàn)出集中入駐的現(xiàn)象——天貓聚齊20萬個品牌用了10年時間,其中不乏像特斯拉、香奈兒、宜家、Prada這樣的“頑固派”。
頑固派集體醒悟上天貓,不只是因為疫情
疫情期間,實體門店基本停擺,線上平臺則逆勢增長,數(shù)據(jù)顯示三八節(jié)期間,天貓上奢侈品箱包旗艦店銷售同比增長高達300%,而全球奢侈品市場平均下降或高達8%;汽車領域線下4S店停擺,瑪莎拉蒂、奧迪、沃爾沃、林肯等40多個汽車品牌的10000余家汽車4S店在淘寶直播做了超過15000場直播,“云賣車”成為一種現(xiàn)象……疫情成為品牌們轉型線上的助推器。
即便沒有疫情,所有品牌擁抱線上也是一種必然,上個世紀比爾蓋茨就曾言:“21世紀要么電子商務,要么無商可務?!苯裉焖凶龅煤玫钠放?,一定是線上渠道做得好的,因為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在向線上遷移,實體渠道跟線上結合勢不可擋。更重要的是,品牌擁抱電商本質是在擁抱數(shù)字化,邁入數(shù)據(jù)驅動經(jīng)營的數(shù)字化時代,新品的研發(fā)、工廠的對接、庫存的管理、品牌的營銷、用戶的經(jīng)營以及企業(yè)的管理,全部都要在數(shù)字化技術驅動下進行。
天貓則成為品牌線上化的首選項。
首先,入駐天貓品牌就能直達7億多消費者(截至2019年12月,阿里中國零售年度活躍消費者數(shù)量達到7.11億),且其用戶結構具有低齡化、高端化、女性化等特性,是消費升級的中堅用戶群,也品牌未來的重點。
其次,天貓時尚潮流的品牌調性受品牌青睞。天貓多年來走的都是時尚潮流路線,通過推進新品戰(zhàn)略、舉辦潮流盛典、上線天貓奢品平臺Luxury Pavilion、打造潮流陣地「天貓潮LIVE」等行動,事實上成為中國時尚潮流消費的風向標。疫情期間BAPE 、UNDEFEATED、Nekomomo等潮牌入駐天貓,Prada們競相入駐,上海時裝周與天貓合作云上時裝周吸引超過80個新銳設計師“云走秀”……頂級品牌是否入駐線下商場,會看商場定位,入駐線上平臺也不例外,天貓優(yōu)勢明顯。
最后,線上生意效率高,天貓更高。阿里已啟動全球化戰(zhàn)略,品牌在天貓可一店賣全球。同時,天貓本質是基于阿里商業(yè)操作系統(tǒng)的數(shù)字化基礎設施,可給品牌提供直播帶貨、智能營銷、私域流量經(jīng)營、C2B新品定制、智能客服、智能物流等全鏈路服務,讓品牌高效率做生意;基于數(shù)字中臺連接云計算、AI、IoT等數(shù)字化組件,可幫助品牌搭建數(shù)字化經(jīng)營體系,實現(xiàn)數(shù)智化經(jīng)營。
頑固派品牌們在糾結多年后,不約而同入駐天貓,難逃“真香定律”就不讓人意外,特斯拉不是幡然醒悟的第一家,也不會是最后一家。
- 世間將再無松下電視:松下官宣解散家電子公司并徹底放棄電視機業(yè)務
- 雅迪集團與南都電源簽署協(xié)議:攜手共繪固態(tài)電池未來藍圖
- 美媒聚焦比亞迪“副業(yè)”:電子代工助力蘋果,下個大計劃瞄準AI機器人
- 微信零錢通新政策:銀行卡轉入資金提現(xiàn)免手續(xù)費引熱議
- 消息稱塔塔集團將收購和碩印度iPhone代工廠60%股份 并接管日常運營
- 蘋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領先技術與深度整合是關鍵
- 英偉達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臨過熱挑戰(zhàn),交付延期引發(fā)市場關注
- 馬斯克能否成為 AI 部部長?硅谷與白宮的聯(lián)系日益緊密
- 余承東:Mate70將在26號發(fā)布,意外泄露引發(fā)關注
- 無人機“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臺低空重力測量系統(tǒng)引關注
免責聲明:本網(wǎng)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wǎng)站出現(xiàn)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wǎng)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wǎng)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wǎng)站中的網(wǎng)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chǎn)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wǎng)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wǎng)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