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蘋果扛起可穿戴設備大旗,各大手機廠商爭相入局
在前不久蘋果公司發(fā)布的2020財年第一季(2019年10至12月)財報中,可穿戴設備成為一大亮點。
蘋果財報顯示,“配件產品”的營收高達100億美元,同比增長率更是高達37%,成為蘋果排名第三的產品品類。蘋果CEO蒂姆·庫克透露,“配件產品”的營收大部分由AirPods、Apple Watch等可穿戴設備貢獻。
對于蘋果這種規(guī)模的巨人來說,可穿戴設備的這個增速著實喜人:要知道,當季iPhone的營收僅僅增長了7.6%。
經過了一段時間的產品迭代之后,蘋果的可穿戴設備可謂漸入佳境。其中,蘋果2019年10月底推出的AirPods Pro大獲消費者喜愛,剛一上市就賣到缺貨,目前還不知道何時才能補足需求;而去年發(fā)布的Apple Watch Series 5也同樣供不應求,預計要到今年一季度才能達到供需平衡。
維布德什證券分析師丹尼爾·艾維斯(Daniel Ives)預測,蘋果今年將賣出9000萬副AirPods,與2019年5000萬副相比,增長率高達80%。
與已經進入成熟期的智能手機產業(yè)相比,可穿戴設備產業(yè)仍然處于高速增長期。知名市場研究機構IDC的調研報告顯示,2016-2019年最近四年,全球可穿戴設備的出貨量增長率一直都在27.5%-29.7%這個范圍內,增速相當可觀。我們也知道,2017年之后,全球智能手機的出貨量一直都是負增長。
當然,與智能手機相比,可穿戴設備產業(yè)的規(guī)模還相當較小。還是看IDC的數(shù)據(jù),2019年全球可穿戴設備的出貨量大約為2.23億部,而同一個時期全球智能手機的出貨量則高達13.71億部,可穿戴設備出貨量相當于智能手機的16.3%。
由于可穿戴設備的單價總體上要比智能手機低不少,其市場規(guī)模就更不如智能手機了。另一家知名市場研究機構Gartner預計,2019年全球可穿戴設備的市場規(guī)模大約為420億美元,而全球智能手機的市場規(guī)模大約為5200億美元,可穿戴設備相當于智能手機的8%。
不過,有蘋果這樣的領導型廠商指引方向,誰又敢保證可穿戴設備不會成長為智能手機那么廣闊的市場?正因為如此,我們看到幾乎所有的手機廠商都加入了可穿戴設備的戰(zhàn)團。不過,蘋果已經占據(jù)了領先的位置。以下是各大廠商2019年第三季度出貨量的市場份額:
由上圖可以看出,蘋果以35%的市場份額遙遙領先,小米以14.6%位居第二,三星和華為差距不大分別位居三四,而老牌可穿戴設備廠商Fitbit已經被擠到第五名了。而且,這前五大廠商合計的市場份額已經高達71.9%,市場正在走向集中。
與智能手機前五名做個對比,老冀發(fā)現(xiàn)少了個OPPO;當然,其他四大廠商的座次也與智能手機市場有很大的不同。
實際上,OPPO已經在行動了。去年12月10日OPPO 2019年未來科技大會上,OPPO創(chuàng)始人、首席執(zhí)行官陳明永發(fā)布了“萬物互融”的新主張。針對最核心的個人場景,OPPO將會打造“手機+手表+耳機”的超級組合。此前,OPPO已經試著推出了兩款智能無線耳機,并且即將發(fā)布第一款智能手表。
看來,今年各大廠商在可穿戴設備上的競爭將更趨激烈。只是不知道,可穿戴設備市場是否會重復一遍智能手機市場的競爭過程?
想了解更多科技行業(yè)信息,獲取更多科技行業(yè)銳評,請加老冀說科技,抖音號:1221270233,或者直接掃描以下二維碼:
- 世間將再無松下電視:松下官宣解散家電子公司并徹底放棄電視機業(yè)務
- 雅迪集團與南都電源簽署協(xié)議:攜手共繪固態(tài)電池未來藍圖
- 美媒聚焦比亞迪“副業(yè)”:電子代工助力蘋果,下個大計劃瞄準AI機器人
- 微信零錢通新政策:銀行卡轉入資金提現(xiàn)免手續(xù)費引熱議
- 消息稱塔塔集團將收購和碩印度iPhone代工廠60%股份 并接管日常運營
- 蘋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領先技術與深度整合是關鍵
- 英偉達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臨過熱挑戰(zhàn),交付延期引發(fā)市場關注
- 馬斯克能否成為 AI 部部長?硅谷與白宮的聯(lián)系日益緊密
- 余承東:Mate70將在26號發(fā)布,意外泄露引發(fā)關注
- 無人機“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臺低空重力測量系統(tǒng)引關注
免責聲明:本網(wǎng)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wǎng)站出現(xiàn)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wǎng)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wǎng)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wǎng)站中的網(wǎng)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wǎng)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wǎng)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