淪為消遣的求知:知識內容“再媒介化”迷思

原標題:淪為消遣的求知:知識內容“再媒介化”迷思

知識加工在中國正在成為一門新興產業(yè),互聯(lián)網內容平臺用現(xiàn)金和流量補貼為產業(yè)規(guī)?;⑷肓舜呋瘎T诶骝屖瓜?,大量的知識被加工成圖文、視頻等形式,作為一種可供購買的商品堂而皇之地擺放進虛擬貨架。

而作為知識內容的消費者,中國人似乎從未像今天一樣“求知若渴”。某短視頻平臺公布的數(shù)據(jù)顯示,該平臺每秒鐘誕生4條知識內容,一年有2000w+條宇宙、科學、人文知識視頻被分享。知識的加工者與消費者形成了巨大的知識商品供需市場,知識加工業(yè)儼然一副欣欣向榮的景象。

人們原本可以從書本中獲得更加準確、全面且系統(tǒng)化的知識,但現(xiàn)在卻紛紛合上了書本拿起了手機。傳統(tǒng)書店的生意難以為繼,如同被推倒的多米諾骨牌接二連三倒閉,與此同時原本留給電子閱讀的碎片化時間如今也被眾多短視頻平臺蠶食殆盡。

通過閱讀的方式獲取知識,如今已經成為一件奢侈的事。

如此情形,讓人很難弄清楚人們對知識內容的熱情中究竟包含幾分真誠。唯一可以對此做出解釋的是,從紙質書到電子書再到短視頻,用以承載知識的媒介形態(tài)的演變,讓知識的獲取變得愈發(fā)輕而易舉,對知識內容的空前熱情只不過是知識獲取便捷化的產物。

人們并非求知若渴,而是因為知識唾手可得,如同在超市收銀臺順手購買一盒口香糖那樣,在商品龐雜的互聯(lián)網內容超市中,人們順手帶走了一點知識。

正如人類社會的工業(yè)化帶來了商品的充裕和物質消費的繁榮,知識的工業(yè)化生產同樣也不可避免地導致了知識消費的空前繁榮。盡管我們不清楚在此種意義上的繁榮之下,究竟掩藏著多少盲目和沖動。

1

知識內容的“再媒介化”

人類知識的傳承在過去很長的一個歷史時期主要以書籍為主,但從電子顯示屏的誕生開始,承載知識的媒介形態(tài)便不斷發(fā)生革命性的變化。從電視、電腦到電子書、智能手機,各種各樣的顯示設備今天已經無處不在。屏幕逐漸取代報紙、雜志、書籍等傳統(tǒng)媒介成為主流的信息媒介。

由技術革命引發(fā)的媒介形態(tài)變化正在掀起一場聲勢浩大的信息“再媒介化”運動。大量原本以傳統(tǒng)媒介為載體的內容被加工成新的媒體形態(tài),被大規(guī)模地搬運至新的媒體介質中。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這場“再媒介化”運動中,原有的內容既沒有改變也沒有增加,發(fā)生改變的僅僅是展示內容的媒體形態(tài)。從圖文到語音、視頻,我們只不過是重塑了內容的媒體形態(tài),對內容所包含的信息和意義沒有絲毫改變。內容只不過換了一幅樣子繼續(xù)存在。

最早提出“再媒介化”概念的兩名美國學者戴維·波特和理查·格魯辛,曾對數(shù)字媒介的革命性意義提出質疑,他們認為互聯(lián)網、虛擬現(xiàn)實和計算機圖形等數(shù)字技術并不會與傳統(tǒng)媒體分道揚鑣,傳統(tǒng)媒介與數(shù)字媒介之間并沒有發(fā)生斷裂,二者之間存在連續(xù)性。

“新的視覺媒介實現(xiàn)其文化上的重要意義,恰恰是通過尊重與重塑了繪畫、攝影、電影、電視等傳統(tǒng)媒體來達到的?!?/p>

對傳統(tǒng)媒體的重塑即是“再媒介化”的過程。今天,我們對知識內容所做的一切加工只不過是對其媒體形態(tài)的重塑罷了。

從根本上來看,知識內容加工業(yè)的興起以及相關商業(yè)模式的出現(xiàn),正是“再媒介化”運動的產物。不管是以羅振宇為代表的“知識商人”,還是更多以賺取平臺流量和用戶打賞為主要收入的“知識小販”們,知識內容的“再媒介化”無疑為他們提供了一個不可錯過的時代機會。

必須承認,無論是羅振宇每日一更的60秒語音,還是短視頻平臺對書本知識的視頻化加工,知識內容的“再媒介化”一方面讓知識的呈現(xiàn)變得更加感官化,另一方面也讓知識的獲取更加便捷化。知識內容的“感官化”和知識獲取的“便捷化”極大了刺激了公眾對知識的消費熱情,這也正是知識加工能夠快速形成一個產業(yè)的主要原因所在。

唯一的問題在于,對知識內容的“再媒介化”呈現(xiàn),正讓原本嚴肅的知識淪為大眾的“消遣”。正如法國作家杜亞美曾經對電影藝術的激烈批判那樣,對知識的學習如今愈發(fā)成為一種不需要集中精力的消遣。而知識內容的加工者若想獲得商業(yè)成功,需要做的僅僅是迎合、滿足大眾的消遣性需求,持續(xù)性地制造奪人眼球的知識內容。

正如德國學者本雅明在《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中所批評的那樣,媒介技術革命消解了藝術的距離感和唯一性,同時也破壞了藝術的美感。在工業(yè)化的知識內容生產模式下,知識無疑也已淪為“機械復制時代的知識”。

2

知識與商業(yè)結出的“惡果”

電影,作為一門大眾消遣的藝術,通常情況下與商業(yè)走得越近,批評與公眾消遣之間的分歧就越尖銳。批評者們認為商業(yè)化對電影的藝術性造成了巨大傷害,但反過來看,商業(yè)化也促進了電影市場的繁榮。

這樣的矛盾關系如今正出現(xiàn)在知識內容領域。當知識加工成為一門產業(yè),商業(yè)化也就不可避免。而當知識內容與商業(yè)化走得越來越近時,結出的一系列“惡果”也便慢慢浮現(xiàn)。從近兩年的知識內容產業(yè)發(fā)展過程中,我們已經不難發(fā)現(xiàn)由商業(yè)化帶來的知識 “淺薄化”、“功利化”、“娛樂化”傾向。

知識內容的“感官化”一方面為獲取知識帶來了便捷,但也同時導致了一種惡性的循環(huán)。我們知道,辣椒之所以讓人上癮,是因為辣椒素的刺激讓人體產生內啡肽,隨著人體對辣痛感的適應,要產生內啡肽就需要更多的辣椒素來刺激。知識內容的“感官化”同樣如此,若要獲得用戶持續(xù)不斷的喜愛,內容的生產者就必須制造出更加直接、新鮮的感官刺激。

因此,我們看到大量“新、奇、特”的知識內容被生產出來,遺憾地是恰恰是這樣的內容更容易獲得內容平臺的推薦。其目的顯然是為了帶給用戶直接、新鮮的感官刺激。為了強化這種刺激,知識內容的生產者往往避重就輕、斷章取義,把最奪人眼球的部分制作成“知識膠囊”、“知識壓縮餅干”,兜售給那些患上知識焦慮癥、饑渴癥的人們。知識內容正在不可避免地走向“淺薄化”。

與此同時,公眾對知識的渴求正呈現(xiàn)出明顯的“功利化”傾向,人們大可以通過大量的閱讀來獲取知識,但卻選擇通過幾十秒、幾分鐘的碎片化語音、視頻來獲取知識。原因在于,人們迫不及待地想要將知識活學活用,從而改變自身的現(xiàn)實處境?;蛘呤菫榱嗽黾诱勝Y,或者是讓自己顯得更加淵博,又或者是為了從知識中獲得積累財富的技巧。但經驗告訴我們,當我們帶著極大的功利性去做一件事時,往往獲得適得其反的效果。

為知識裹上娛樂的外衣,通過娛樂化的方式喚起公眾的參與熱情,也是知識商業(yè)化的結果。去年,“直播答題”之所以能夠風靡整個互聯(lián)網,正是將知識、商業(yè)、娛樂進行了完美結合。但正如我們看到的那樣,為了娛樂和獎金的知識競答,無法讓用戶產生持續(xù)的熱情。在短暫的狂歡之后,人們并沒有從中帶走多少知識。

在商業(yè)的驅使之下,知識內容的“再媒介化”浪潮除了讓知識改頭換面之外,究竟能夠給與公眾多少知識養(yǎng)分,同樣是個巨大疑問。

3

知識加工業(yè)的未來

經濟學家們從循環(huán)往復的經濟周期中,意外發(fā)現(xiàn)了一個規(guī)律。每當經濟陷入低迷時,以知識付費為商業(yè)模式的教育行業(yè)反而煥發(fā)出勃勃生機。經濟下行帶來的不確定性,在讓人們陷入集體焦慮的同時,也喚醒了人們的危機意識。

人們相信,通過學習新的知識能夠讓自己獲得更強的生存技能,因此不約而同地選擇在學習中渡過寒冬。當然,我們無法從今天人們對知識的集體渴求中倒推出經濟的衰退,但伴隨經濟周期的知識學習浪潮至少說明,我們對知識的推崇永遠帶有天然的功利目的。而知識內容的商業(yè)化則進一步強化了這種功利性。

對知識的加工和銷售,今天在中國之所以能夠成為一門產業(yè),在我看來沒有別的原因,蓋因其中有利所圖。知識內容的創(chuàng)作者們?yōu)榱双@得平臺的流量和現(xiàn)金補貼而樂此不疲地扮演知識內容的搬運工。以短視頻為代表的內容平臺,為了豐富平臺內容,吸引用戶關注而不惜投入重金補貼。熙熙攘攘皆為利來。

問題在于,當內容平臺的補貼不再,那些知識內容的搬運工或者說創(chuàng)作者是否能夠保持今天的創(chuàng)作熱情?隨著經濟的周期性變化,公眾是否還會對知識內容表現(xiàn)出“求知若渴”的消費熱情?當這一輪“再媒介化”浪潮結束,新的技術帶來新的媒介形態(tài),我們的知識又會被加工成何副模樣?

一個可以預判的未來是,AR、VR等虛擬現(xiàn)實技術的應用,將再次帶來新的媒介形態(tài),從而為知識內容帶來全新的載體,掀起新一輪的“再媒介化”運動。而這些革命性的技術毫無疑問將為人們帶來更加全面、真實的感官刺激。知識內容由此將進一步走向“感官化”。

也許有一天我們會研發(fā)出一種可植入芯片,作為一種全新的媒介將人類的知識注入其中,人們只需要按需購買這種芯片便可以獲得相應的知識。但這一刻到來的那天,我們也將永遠無法從求知的過程中獲得樂趣。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xiàn)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2019-12-02
淪為消遣的求知:知識內容“再媒介化”迷思
知識加工在中國正在成為一門新興產業(yè),互聯(lián)網內容平臺用現(xiàn)金和流量補貼為產業(yè)規(guī)?;⑷肓舜呋瘎?。從圖文到語音、視頻,我們只不過是重塑了內容的媒體形態(tài),對內容所包含的信息和意義沒有絲毫改變。

長按掃碼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