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起來,皓哥的朋友圈如期被iPhone X刷屏。
仔細回顧這次發(fā)布會,最搶眼的莫過于全面屏+faceID解鎖,AR應用與無線充電。但faceID效率上未必如指紋解鎖那么好,何況手機背面放置指紋解鎖,也能解決全面屏失去HOME鍵的顧慮。
至于AR應用與無線充電,未來也很可能會是標配。相較于iPhone十周年巨大的創(chuàng)新期待,這樣的答卷,不免讓人有些失望。
另外iPhone X連基本款都飆到了8388元,不得不佩服蘋果的強品牌溢價。倒不是我黑iPhone,只是價格真心貴,普羅大眾很難為癢點支付如此高的價格,預計這回蘋果要丟失一部分市場份額,但利潤還是妥妥有保障的。
并且這么“良心”的定價策略,對于國產品牌有很大利好,留了一個非常舒服的價格真空帶,爭奪中國更海量的中低端消費人群。
《2017年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分析及發(fā)展前景研究報告》顯示,2017年Q2國產四大品牌華為、vivo、OPPO,小米占據前四,出貨量占比分別為20.2%、18.8%、17.0%、13.0%,較去年同季度,都有明顯上升。
并且,出貨量占比均已超過蘋果和三星。可見,國民對國產手機的認可度正在迅速攀升。皓哥就從這份“成績單”說起,聊聊國產智能機是如何集體逆襲的?
《2017年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分析及發(fā)展前景研究報告》
一、迅猛崛起的國產智能機
背后有何秘密?
先從智能機行業(yè)和國內市場的大環(huán)境說起。
首先,智能手機的科技屬性在下降,消費品屬性在增強,導致國際品牌的競爭優(yōu)勢被削弱了。
一方面,手機軟硬件與操作系統(tǒng)日趨同質化。硬件產業(yè)非常成熟,中高端機型多以高通驍龍系列為主。
最近蘋果、小米、vivo相繼上線全面屏,其實都是采購上游供應商的屏幕;而操作系統(tǒng)層,除了蘋果iOS系統(tǒng)外,幾乎主流智能手機都站隊Google安卓開源系統(tǒng),或在此基礎上做深度的二次定制。
軟件就更沒啥差異了。因此,國際品牌在技術上的優(yōu)勢已被快速抹平。
另一方面,智能手機越來越像消費品,不同品牌的差異更多體現(xiàn)在外觀設計、品牌營銷和渠道控制上。
這就好比寶潔和聯(lián)合利華的洗發(fā)水,在產品功能和配方上并沒什么顯著差異,只能在品牌定位上做出區(qū)分,比如寶潔的飄柔,主打柔順效果,而聯(lián)合利華的清揚則以去屑為賣點。
其次,國產品牌對本地消費者的理解更透徹,在產品設計、品牌營銷和渠道管控上更有優(yōu)勢。
受益于本地化運營,國產品牌對消費者需求變更的感知更敏銳,反射弧更短,產品迭代優(yōu)化更快。
比如,vivo就敏銳地洞察了女性用戶愛自拍的痛點,強化前置攝像頭,在手機自拍的細分市場占據了一席之地。相較之,國際品牌感知變化與反饋的速度則要遲緩不少。
值得強調的是國產手機的強渠道控制力,非常善于引導消費者決策。尤其在三四線市場,消費者進店看手機的購買目標不明確。
只有30%的消費者知道自己要買什么,而這30%的人里面,被導購員勸說改變主意的又有70%,相當于80-90%消費者受渠道終端影響。
某品牌店主曾自信地說:“什么品牌不品牌,到我店里,我這張嘴就是品牌,我推哪個,哪個就強?!笨梢妭鹘y(tǒng)渠道的話語權之大。
另外,國產品牌對于營銷造勢也更游刃有余,在熱門網綜植入、頂級明星代言、社交媒體互動等策略上,都比國際品牌激進與靈活。
“充電五分鐘,通話兩小時”家喻戶曉,正是這句一語中的、堪稱“洗腦力max”的廣告語,幫助OPPOR9超越iPhone 6s成為年度銷量冠軍。但iPhone幾次更新?lián)Q代后的廣告,你還有印象嗎?
最后,國際品牌定位中高端保利潤,也留給了國產品牌一個碩大的中低端消費市場。
iPhone8/8Plus/X定價是越來越高,999美金在海外市場也已是普羅大眾遙不可及的消費了,而在大陸市場,國際品牌定價更貴,昂首中高端,切利潤最肥的市場。
Strategy Analytics數據顯示,2016年,iPhone搶占了全球智能機市場79.2%利潤份額。
而國產品牌則巧妙地定位在了中高端,避開了與國際品牌直面競爭。以高性價比,覆蓋了受眾最廣的細分市場,在銷量的市占率上取得絕對領先。
二、步步為營
頭部國產品牌如何提振江湖地位?
1、華為深耕核心技術,產品力雄厚,渠道與營銷能力也在迅速跟進
作為國有 “技術實力派”代表,華為以硬件打造和系統(tǒng)優(yōu)化著稱,本質上是為了夯實產品品質,在提升用戶體驗上,掌握更大的主動權和把控力。
在硬件上,華為是國內唯一自主研發(fā)處理器的手機品牌,海思麒麟已具備與高通驍龍媲美的實力。有了頂級芯片加持,華為手機在多個環(huán)節(jié)的品質有了保證,包括控制機身發(fā)熱、降低能耗,更優(yōu)質攝像能力、提高手機下載速度和信號穩(wěn)定度等。
同時, 華為還積極進行“安卓底層手術式優(yōu)化”,聚焦系統(tǒng)長期使用后卡頓的問題。實測18個月的老化試驗數據表明,優(yōu)化后的系統(tǒng)長期使用性能已接近蘋果iOS。這意味著,用戶在華為手機上,能更長期的享受到流暢的產品體驗。
另外,華為也擁抱了“新零售”趨勢。
一邊學習互聯(lián)網模式,聚焦用戶體驗,利用線上營銷、電商渠道,使榮耀品牌快速崛起;一邊又以線下渠道支撐點作為補充,帶動四線及以下市場份額上升。
到2017年,華為的縣級體驗店數量已上升至1556家,市級體驗店增至531家,銷量帶動明顯。
2、OPPO和vivo則是深耕渠道與品牌的代表,并在不斷優(yōu)化產品品質
OV最強悍的莫過于品牌營銷,非常善于運用全媒體矩陣資源,對目標群體進行高密度的集中轟炸,從而植入深刻的品牌形象和認知。
不僅緊抓頭部媒介,植入全國性熱門綜藝節(jié)目,集中在核心商圈投放戶外廣告等等;還把握住了新媒體去中心化、碎片化的趨勢,邀請各垂直領域的達人、自媒體參與話題推動,利用社交媒體進行多領域滲透。
同時,OV完善的線下渠道能幫助產品更好地觸達用戶。OV體驗店、銷售點密集,尤其在三四線城市,幾乎每走五十米,就能看到OV的門店。且導購員態(tài)度積極,服務專業(yè),能優(yōu)化用戶購買體驗,促成銷售轉化。
另外,OV深入洞察用戶痛點,持續(xù)迭代優(yōu)化產品,比如:雙攝2000萬像素優(yōu)化自拍體驗、閃充解決待機時長短的問題、即將更新的全面屏沉浸式體驗等。
3、小米是互聯(lián)網手機的典型代表,堅持高性價比,完善供應鏈的同時也在強化“小米之家”的線下門店布局
一直以來,小米都以高性價比著稱。一是小米主打單品爆款,大批量生產更有利于發(fā)揮規(guī)模效應,降低單品生產成本。
二是擅長新媒體與口碑營銷,節(jié)省了大量的市場費用;三是小米“前廠后店”,自產自銷,利用自營的品牌電商壓低渠道費用;四是善用摩爾定律。
小米起初的定價極低,幾乎是貼著成本賣,很多人覺得這是賠本賺吆喝,指望硬件免費,靠軟件來賺錢,未必跑得通。但別忽略了摩爾定律,手機硬件價格隨產量和時間遞延,會不斷下降。
當小米放量銷售時,成本已大幅下降,自然留有充足的利潤空間。
此外,小米利用“小米之家”迅速推進和完善新零售業(yè)態(tài),帶來巨大增量。
8月底,“小米之家”的數量已達到179家,累計客流達到1570萬人次,消費者滿意度94.75%,單店月均流水達到519萬元。值得一提的是其年坪效高達27萬元,僅次于蘋果,約是國內均值20倍。
皓哥以為“小米之家”如此火,固然要歸功于小米的粉絲經濟,有從線上引流到線下門店的價值。
同時,相比傳統(tǒng)門店,“小米之家”也給消費者提供了一個體驗產品的良好氛圍,比起電商渠道冷冰冰的圖片和參數,更真實可感,小米的高性價比在眼前一目了然,更容易產生沖動消費的可能。
另外,小米的體量每上一個臺階都會面臨更復雜的挑戰(zhàn),尤其是供應鏈的挑戰(zhàn)。在其規(guī)模大到一定程度后,小米通過完善供應鏈,爭取到了上游更大的話語權,保證了供貨品質,也使得供貨更加及時。解決了之前小米起速快,但供應鏈跟不上的后顧之憂。
三、分析與展望
國產品牌雖已步入一個溫柔的良夜,但未來行業(yè)仍存在顛覆性的機遇和風險。
第一,得益于渠道下沉和規(guī)模效應,龍頭國內品牌的馬太效應將進一步加劇。
一方面,領先品牌的產品品質更勝一籌,隨著渠道下沉至三四線及以下城市,渠道控制力逐步加強,競爭優(yōu)勢放大,馬太效應凸顯,頭部品牌呈現(xiàn)強者恒強的格局,而小品牌的生存空間將被壓縮。
另一方面,隨著銷售規(guī)模的逐步擴大,領先品牌的規(guī)模效應也會顯現(xiàn),這意味著要么獲取更高的利潤,要么能以更具侵略性的定價進一步攻城略地搶占市場。
第二,國產品牌在中國的玩法有望到東南亞國家套利,尋找海外新增量。
印度、印尼是全球第二、第四大智能機消費市場,且智能機普及滯后于國內,目前仍有巨大紅利。
愛立信預測,2021年,印度智能機市場將達8.1億。此外,由于智能手機的科技屬性減弱,消費品屬性增強,國產品牌更有機會攜在國內所積累的渠道控制與品牌營銷經驗,順利在海外市場套利。
第三,智能手機的未來變局在于科技屬性的變化。誰能駕馭新科技,創(chuàng)造更好的用戶體驗,誰就有機會成為下一波紅利的收割者。
其實無論是創(chuàng)投圈,還是手機圈,都面臨著大科技創(chuàng)新匱乏的窘境,如若沒有一波新的科技創(chuàng)新浪潮,國產品牌仍將深挖營銷、渠道價值,無疑也將鞏固其市場優(yōu)勢地位。而一旦哪個品牌能在科技創(chuàng)新上找到突破口,極有可能誘發(fā)市場新一輪洗牌。
舉個栗子,360發(fā)布的新款手機,允許用戶語音交互直接給微信好友發(fā)消息。這個功能看似不痛不癢,但本質上是邁出了軟硬件結合的重要一步。也許手機未來在AR、AI等領域會落地更多有價值的應用。
四、結語
繼當年iPhone橫空出世,以交互體驗大大提升的觸屏技術以及iOS系統(tǒng),定義了智能手機品類,與諾基亞統(tǒng)治的非智能機時代劃出了清晰界限之后,新技術的下一個關鍵突破節(jié)點究竟會在何時到來?
是iPhone X的人臉識別、AR、5G、人工智能還是個人虛擬助手?我們還不得而知。但不論如何,誰押對了寶,誰就將成為下一階段引領手機市場的王者。
作者:錢皓
- 世間將再無松下電視:松下官宣解散家電子公司并徹底放棄電視機業(yè)務
- 雅迪集團與南都電源簽署協(xié)議:攜手共繪固態(tài)電池未來藍圖
- 美媒聚焦比亞迪“副業(yè)”:電子代工助力蘋果,下個大計劃瞄準AI機器人
- 微信零錢通新政策:銀行卡轉入資金提現(xiàn)免手續(xù)費引熱議
- 消息稱塔塔集團將收購和碩印度iPhone代工廠60%股份 并接管日常運營
- 蘋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領先技術與深度整合是關鍵
- 英偉達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臨過熱挑戰(zhàn),交付延期引發(fā)市場關注
- 馬斯克能否成為 AI 部部長?硅谷與白宮的聯(lián)系日益緊密
- 余承東:Mate70將在26號發(fā)布,意外泄露引發(fā)關注
- 無人機“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臺低空重力測量系統(tǒng)引關注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xiàn)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