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補代買”火爆 律師:或存四大風險

雖然這輪自今年9月份開始的家電國家補貼活動已接近尾聲,但消費者的購物熱情依舊高漲,而在線下店鋪涌動的人流中,卻混入了一群特殊的“消費者”。

“國補代買”火爆 律師:或存四大風險

在某社交平臺以及某二手交易平臺上,不少用戶發(fā)布了主題為“國補代買”的帖子,表示可以代買享受國家補貼的商品,所對應的報酬則是百元左右的“跑腿費”。這些代買的商品主要為熱門的手機產品,而發(fā)帖區(qū)域則集中在江蘇。

“國補代買”火爆 律師:或存四大風險

今年11月底,江蘇的國補名單中新增了7類3C品類商品,其中就包括手機品類。按照規(guī)定,每類商品限購1件,單件最高可補貼1500元。

近日,網上有關“國補代買”的帖子逐漸多了起來,但隨之產生的問題也逐漸增多。一方面,陸續(xù)有消費者表示在下單“代買”服務后受騙;另一方面,代買方也碰到了不誠信的買家,被忽悠墊付資金后卻遭遇“偷梁換柱”;與此同時,一些國補手機并沒有去往真正的消費者手中,而是轉頭流入了二手市場。

“利用區(qū)域性的國補政策進行有償代購的行為與通常意義上的黃牛代購行為在本質上存在區(qū)別。”在上海市信本律師事務所趙敬國律師看來,“國補代買”可能涉及囤積居奇、哄抬價格等行為,可能觸犯相關法律法規(guī),其同時強調:“是否觸犯法律法規(guī)或國家補貼政策規(guī)定,需要具體分析代購行為是否合法合規(guī),以及是否違反了相關政策的初衷和限制條件。”

此外,趙敬國律師提醒,由于國補的區(qū)域性限制因素,無法親臨現(xiàn)場的消費過程可能面臨諸多風險因素:一是信息不透明導致的難以核實代購方所告知商品信息的真?zhèn)?二是由于下單主體與實際消費主體不一致,一旦商品出現(xiàn)質量問題或發(fā)生糾紛,責任歸屬模糊,消費者維權艱難;三是消費者預先支付費用給中介,若遭遇不法分子,可能會導致財產損失;四是“跑腿方”在代買過程中可能會間接獲得消費者的身份證信息,作為消費者,可能因個人信息泄露而承擔不必要的法律責任。

“平臺也有權利以及義務去約束相關行為。”對于放任“國補代買”行為的平臺方,趙敬國律師認為,相關平臺需要加強資質審核把關和經營監(jiān)管,約束中間商誠信經營,并完善投訴舉報機制,為消費者增設一條有效的售后維權路徑。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xiàn)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