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超30攝氏度的熱浪席卷東京,使得WBGT中暑指數(shù)預警飆升至為4級橙色…東京奧運會或許是1984年以來天氣最熱的一屆奧運會。
據(jù)了解,東京奧運會暑熱壓力指數(shù)高達30攝氏度。這個數(shù)值高于世界上絕大多數(shù)舉辦過奧運會的城市。預計比賽期間氣溫會保持在25-39攝氏度左右。在氣候變暖的情況下,氣溫會飆升得更高。考慮到東京空氣濕度將有80%,現(xiàn)場體感溫度會更高。
高溫高濕天氣對比賽的直接影響體現(xiàn)在運動員競技水平方面,能適應濕熱天氣的選手,一定程度上便離金牌更近。為保障中國體育健兒征戰(zhàn)奧運賽場,中國氣象局在奧運開幕前夕成立了預報服務專家小組,幫助國家隊掌握比賽場館所在城市的氣象情況,3天以內的逐三小時精細化預報要素包括逐日氣溫、降水、風、相對濕度、能見度等。
在賽事層面,東京奧組委在總部設立的“氣象情報中心”已運營了半個月有余,奧組委與氣象廳攜手預報所有場館的天氣、氣溫、暑熱指數(shù)等。組委會還廣泛采用了水霧降溫、特別材料地面、人工造雪機等技術,以幫助賽場消暑降溫。
此外,東京奧組委已經提前將最不耐熱的馬拉松賽從東京國立競技場移師到北海道札幌大通公園舉行。在擁有不錯收視率的高爾夫賽事也將開球的時間定在早上7:30,令埼玉霞關鄉(xiāng)村俱樂部的選手們不必在烈日及紫外線下比賽。
盡管如此,本屆奧運會在開幕以來仍見證了選手們花式降溫的措施,中國皮劃艇隊的冰背心、中國舉重隊的風油精等防暑降溫“神器”頻頻亮相。在網(wǎng)球賽場,大坂直美不得不在場間吃西瓜解暑,普汀塞娃甚至因暑熱退賽,為“史上最熱”奧運會添加了新的注腳。
此外,東京奧運會或將直面臺風“尼伯特”。奧運氣象情報中心長西潟政宣介紹,針對臺風、雷及暴雨等惡劣天氣進行了提前規(guī)劃,由氣象衛(wèi)星“向日葵”對東京都地區(qū)進行觀測,準確預測積雨云等風險,及時向賽場及各國家隊進行預警,保障奧運期間相關人士的生命財產安全,并在必要的情況下對比賽日程進行及時調整。作為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fā)機構設計制造的向日葵系列衛(wèi)星之一,向日葵8號氣象衛(wèi)星于2014年10月發(fā)射成功,主要用于監(jiān)測暴雨云團、臺風動向等防災領域。
從“看天行事”到“風云在握”,氣象科技成就經典賽事
結果不可預測、過程頗具戲劇性…這正是職業(yè)賽事的魅力所在。就天氣這一變量來說,選手和組織方力求在賽事高度不確定性中尋找確定性,從“被動接受”到“主動改變”,通過氣象科技服務實現(xiàn)“觀天測雨、風云在握”。移動氣象觀測、區(qū)域自動氣象站等設施可以捕獲掌氣壓、空氣溫度、濕度、降水、風向、風速、地溫、草溫、輻射等數(shù)十項實時氣象要素,為賽事提供相對準確的天氣實況。
2008年8月8月,氣象部門從下午4點開始在北京21個作業(yè)點持續(xù)發(fā)射了1104枚火箭彈,成功將降水攔截在城區(qū)以外,確保了當晚北京奧運會“鳥巢”開幕式的成功舉辦。
這是奧運歷史上人類首次對開幕式實現(xiàn)消雨作業(yè),也是當時中國規(guī)模最大的人工影響天氣作業(yè),令氣象保障對于體育賽事成功舉辦的重要性再度凸顯。北京奧運會在籌辦期便針對雷電、冰雹、大風、高溫、暴雨、大霧、霾災害7種主要氣象災害建立了風險承受與控制能力指標體系。組委會還參考氣象部門的意見,將原定于7月開幕的賽事整體推遲至8月份。要知道在1990北京亞運會時,為了保證賽事的順利進行,氣象部門一度搭建了500多人的氣象服務團隊不分晝夜才監(jiān)測到賽事天氣情況。
從亞運會的人工監(jiān)測到北京奧運會時使用的天氣雷達、氣象衛(wèi)星等組成的氣象業(yè)務系統(tǒng),氣象科技服務的迭代幫助中國累積了大型賽事保障經驗。
在宏觀領域,氣象預測為舉辦大型體育賽事優(yōu)選適宜時間和地點 ,并可在賽事期間進行天氣保障。廈門馬拉松也是在氣象部門的建議下將舉辦日期由3月提前至每年元旦舉辦,成就了白金標賽事佳話。在微觀領域,氣象要素對不同運動項目、比賽成績、運動員生心理以及運動器械施加影響非常大,二者關系密切。
早在1986年的北京馬拉松賽場,兩名日本長跑選手便利用8.2攝氏度、風速1米/秒的氣象條件同時跑進2小時8分,堪稱利用好天氣達成PB的表率,給跑友留下深刻印象。
1996亞特蘭大奧運會時,為提前適應美國南方平均氣溫30度的高溫高濕天氣環(huán)境,多支國家集訓隊提前到溫度濕度與賽地相似的上海備戰(zhàn)。最終在這屆奧運會上,擁有天時地利人和的中國隊狂攬16金22銀12銅,在金牌榜上排名世界第四,女子三大球進軍決賽,見證了鄧亞萍、劉國梁、伏明霞、熊倪、李小雙、占旭剛、葛菲、王軍霞等一代傳奇運動員職業(yè)生涯的巔峰一戰(zhàn)。值得一提的是,因冬季冰面和氣候條件與索契相似,上海后來同樣成為國家隊備戰(zhàn)短道速滑世界杯及索契冬奧會的福地。
與科技緊密結合的賽車界更是反客為主,直接逆轉了體育賽事“看天行事”的命運。
在歷史賽道氣象模型、移動探測雷達等的幫助下,F(xiàn)1在每站比賽前都會為各車隊提供精細化的天氣數(shù)據(jù),輔助車隊制定進站、換胎策略,成為職業(yè)賽事與氣象科技融合的標桿。遇到雨天,各車隊工程師會為車手傳達精準的天氣細節(jié):例如降雨何時到來、何時離開、雨量等。
2006年F1中國大獎賽,“車王”舒馬赫便為中國車迷上演了一場蕩氣回腸的雨戰(zhàn)。他從比賽中程發(fā)力,在“上賽道”一號彎對剛出站的費斯切拉發(fā)起強勢進攻,隨后一舉超越阿隆索,贏得職業(yè)生涯第91個分站冠軍。
此外在逐漸電氣化的賽車界,科技也正在幫助賽事和車隊實現(xiàn)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雪崩、暴風雪等極端天氣令滑雪、登山等極限運動自誕生起就對天氣預測服務產生了高依賴、高需求度。職業(yè)滑雪賽事是體育界對氣象條件要求最苛刻的比賽項目之一,賽場能見度直接影響滑手和裁判的視線,雪溫、雪質則會影響選手雪板打蠟的種類和多少,雪量則決定比賽能否進行。
舉例來說,滑雪比賽遇到雪、霧、強回暖(雪溫>0℃)時通常會臨時暫停比賽、調整賽程甚至取消比賽。跳臺滑雪比賽要求瞬時風速小于3米/秒、無橫風。高影響天氣下,技術保障與安全教育、應急預案缺一不可,甚至于“天氣預報與賽場實況才是真正的發(fā)令槍”。
而在國內冰雪場地及人口激增的大背景下,戶外行業(yè)相關氣象保障也呈緊缺態(tài)勢。根據(jù)國家體育總局公布的2020年全國體育場地統(tǒng)計調查數(shù)據(jù),我國現(xiàn)有冰雪運動場地1888個,其中滑雪場地已增長至701個?!吨袊┞糜伟l(fā)展報告(2021)》顯示,預計2020-2021冰雪季我國冰雪休閑旅游人次約為2.3億,冰雪休閑旅游收入超過3900億元。當冰雪旅游紅利惠及更多中老年人、青少年等,冰雪運動場地安全對氣象條件的要求便上升到更高層級。
在1972年的因布魯斯克冬奧會曾經因為降雪量過少,不得不出動軍隊和數(shù)百輛汽車從意大利邊界的布倫納山運雪來建造滑雪賽道。今非昔比,在科技的加持下,國內滑雪場已廣泛采用人工造雪系統(tǒng),雪場積雪為壓雪機壓實的軟雪。
對滑雪場運營者來說,一方面氣溫變化會直接改變積雪性質,雪質則會直接影響到滑雪玩家的消費體驗(以天然積雪為主的粉雪最受推崇)。整個造雪過程需將水從泵站以高壓方式通過管道網(wǎng)絡進入雪槍,再由雪槍將人造雪輸送到山脈各個角落。
另一方面如有氣象科技的輔助,相關滑雪事故風險就會大大降低。在冬季氣溫較高時,積雪表面在陽光照射和雪板翻動下融化變松軟,不利于轉彎或者加速,極寒天氣下雪中水分凝結出現(xiàn)冰晶層,雪友摔倒擦傷概率上升。風力一旦超過3米每秒,戶外滑雪運動就存在較高的安全風險。
大型賽事、演唱會等在戶外舉辦的活動對自然天氣條件依賴度高,是氣象精準信息的剛需用戶。當前,我國在體育賽事現(xiàn)場保障仍存在諸多痛點,氣象數(shù)據(jù)存在較大誤差便是其中之一。賽事方、教練及運動員對氣象預報和監(jiān)測的需求是實時的,因為細微的天氣變化也能影響比賽的進程和選手發(fā)揮。由此,賽時氣象保障服務受到體育特別是賽事企事業(yè)單位的關注,做好體育賽事現(xiàn)場氣象保障意義重大。
針對這些行業(yè)缺口,國內商業(yè)氣象服務引領者墨跡赤必天氣研發(fā)了一整套針對體育賽事及戶外大型活動的氣象保障解決方案,該產品將于8月在北京正式發(fā)布。墨跡赤必作為國內商業(yè)氣象服務領域的先行者,在氣象數(shù)據(jù)采集和處理方面獨具優(yōu)勢,由于較早將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等先進技術引入氣象領域,新技術的成熟應用也使預報的精準度大幅提升,過去幾年,墨跡赤必已經服務了超過200家企業(yè)及政府用戶,幫助其降低及規(guī)避因氣象造成的風險及損失,提高運營效率。
此前,墨跡赤必曾牽頭舉辦“冬奧精細天氣預報技術研發(fā)及示范應用課題”。提升滑雪賽事氣象預報針對性、時效性及精細化程度,實現(xiàn)要素預報客觀訂正和極端天氣系統(tǒng)的相似識別。墨跡赤必結合人工智能、大數(shù)據(jù)、機器深度學習等提供精確到公里級與分鐘級的短時預報,遠遠領先于行業(yè)。同時,墨跡赤必在全球經緯度級預報、氣象可視化系統(tǒng)研發(fā)、氣象精細化服務等方面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可以預見到的是,未來,墨跡赤必在體育氣象保障方面所提供的解決方案將能夠適配并廣泛應用于國內戶外領域,為各類體娛賽事活動場景及場館框架內的人、事、物保駕護航。
(免責聲明:本網(wǎng)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wǎng)站出現(xiàn)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wǎng)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wǎng)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wǎng)站中的網(wǎng)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wǎng)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wǎng)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